感覺在追趕進度的我
只好把已經種一陣子但是還沒"結果"的菜菜也照出來...
不過應該也是來不及在今年之內po到100種啦! : P
11/18定植下去的馬鈴薯
11/29以經冒出這樣的頭出來了
有看到週圍白白的東西嗎?
那就是新長出來的根
要趕快覆土
這次種馬鈴薯有三件事情可以分享:
1.切薯塊:
先把馬鈴薯上有3個眼以上的切一塊,一塊大小不要超過一個拳頭
所有書上都教說一個"薯塊"長出的新枝,只留2枝左右,這樣之後下面結的馬鈴薯才會多!
如果先選好眼的數量,之後可以省一個"間拔"的動作
2.使發芽:
先把薯塊放到冰箱一天
再把薯塊直接灑一點點水在底步放陰涼處
ps.放太多水會"爛掉"!...放到芽眼上已經冒出尖尖的小芽在植入土裡
3.種植時:
土千萬千萬不能挖深
淺淺挖放入剛好一個薯塊的深度
薯塊放下去上面凸出一點點,就用點土稍微附蓋一下
農友種太深的發芽很慢,且連續下雨會很快爛根!
但是因為種得很淺
要隨時注意觀察根有沒有長出來
一長出來就要覆土,才不會乾枯!
這裡有其他可以參考的種植小撇步:
http://www.floral.com.tw/floral/contentbypermalink/31e48be4cdafb32e48256fdc002a89d4
不過我對寫的種植時間不是很認同
因為品種不同會有不同採收期(以下文字資料參考:貓頭鷹出版的"自己種菜吃",圖片來源:http://www.mesotw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1501)
1.最早熟型是:康柯德**網路上找不到翻譯此名的馬鈴薯,對照照片和生長期應該就是Kennebec(克尼伯)(大葉種)**,抗霜害,但對枯萎病很敏感,約14~16週成熟
我種的應該是這種! 因為是菜市場買來的~且外型最像!
2.次早熟型是:艾斯蒂馬,**網路上找不到翻譯此名的馬鈴薯,對照照片和生長期應該就是德國人氣品種之一的Rotkehlchen**多種病蟲害抵抗力最強;韋加:產量高,約16~17週成熟
3.主要作物型:渴望、納萬、粉紅冷杉,約18~20週成熟
渴望應該是:Red King Edward
對品種名稱對到暈倒的我....(還有一半對不上呢!)覺得翻譯的書應該都要把原文,尤其是專有名詞的英文給附上才好!
改天要去誠品把書的英文版(THE NEW KITCHEN GARDEN)給翻來查下英文原文是啥?!
另外有關馬鈴薯的"台灣版資料"如下:(資料來源:農委會)
馬鈴薯又名洋芋、黃獨、陽芋、荷蘭薯、山藥蛋、 爪哇薯、馬之薯、日本番薯、番仔番薯,為原產於南美洲秘魯之一年生茄科植物,由於球莖營養價值高,目前已為歐美地區部分國家主食。
近年來台灣市面上流通之馬鈴薯品種概有台農1號、種苗2號、大利、台農3號、百樂FL-1867、樂事FL-1879、克尼伯(大葉種)、大西洋、西比大品種、及少數由阿拉斯加流入之RUSSET、RUN RED等品種,其中種苗2號及克尼伯品種目前已由健康種薯三級繁殖制度進行推廣,種薯市占率約30%,其他種薯多由業者及農民自行留種。